查看原文
其他

番外篇:关于邓艾的悲剧

握中悬璧 握中悬璧 2022-03-18

↑↑↑

喜欢的话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哦

邓艾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三国人物,他的凄惨结局令人扼腕叹息。由于不想让这位杰出的军事家在这个系列中这样草草谢幕,因此在这篇文章中对他的悲剧命运做一个深入的剖析。

传统观点认为邓艾由于居功自傲引起当权者司马昭的猜忌,再加上与其关系不睦的钟会从中作梗,最终死于非命。 

但其实邓艾的结局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,他在灭蜀后一系列居功自傲的行为只是一个直接的诱因,给了钟会下黑手的理由,但根本原因却是更深层次的。

灭蜀之战不是一场单纯的军事行动,其背后潜藏着权力的斗争,这些斗争源自于钟会的野心,这一点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秘密,因为不止一个人对司马昭发出过警示,但司马昭却置若罔闻。我想要么是他太信任钟会,要么就是想下一盘大旗,来个二桃杀三士。

当邓艾立下灭蜀头功的时候,他和钟会就已经彻底决裂了。不过这也不是说邓艾就要倒霉了,因为如果没有司马昭的命令,邓艾手里有兵有将,钟会还真不一定动得了他。

当时司马昭下决心拿下邓艾后,因为担心邓艾抗命,所以写了手谕让钟会拿着去成都,这样才能瓦解邓艾手下士卒的军心,令其屈服。也就是说,如果不是司马昭点头,钟会想除掉邓艾的话就只能和他兵戎相见了。

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,敕会并进军成都,监军卫瓘在会前行,以文王手笔令宣喻艾军,艾军皆释仗,遂收艾入槛车。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
邓艾在立下旷世奇功后,如果立刻急流勇退,那么他基本是可保无虞的,毕竟钟会巴不得他赶紧走,但可惜邓艾太膨胀了。

首先邓艾自作主张封刘禅为骠骑将军,然后又对自己的手下师纂、牵弘等人大肆册封,美其名曰是依照“邓禹”故事。

不过并不是说都是南阳人而且都姓邓就能学得了邓禹的(邓艾是邓禹后人这种说法没有确凿证据)。

当初邓禹为迅速平定关中的赤眉军,对占据陇右的隗嚣进行拉拢,未经请示就任命他为西州大将军。后来隗嚣果然成为平定关中的一大助力。

建武二年,大司徒邓禹西击赤眉,屯云阳,禹裨将冯愔引兵叛禹,西向天水,嚣逆击,破之于高平,尽获辎重。于是禹承制遣使持节命嚣为西州大将军,得专制凉州、朔方事。及赤眉去长安。欲西上陇,嚣遣将军杨广迎击,破之,又追败之于乌氏、泾阳间。(后汉书隗嚣公孙述列传)

当时刘秀还没有平定中原,所以邓禹虽然私自封赏隗嚣,但毕竟情况紧急,而且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做法确实起到了极好的效果,因此也没有引起刘秀的猜忌。

但是邓艾面临的情况显然不同于邓禹,现在蜀汉已经灭亡,益州的财富和军队都已经收入囊中,刘禅等人除了做吉祥物已经没什么拉拢的价值了。

而且人家邓禹和刘秀是什么关系,你邓艾比得了吗?他这么做就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,在司马昭看来只有一个解释,那就是收买人心图谋不轨。从这一刻开始,司马昭应该就开始对邓艾有些厌恶了。

之后邓艾对司马昭提出了灭吴的计划,平心而论,邓艾所说的在益州造船、囤积盐铁以备军需等等都是非常正确的策略,但问题是这话轮不到他来说。

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并不是有什么天下大同的愿望,而是要以此功勋为自己篡位造势,现在目的已经达到,何必再节外生枝?况且你邓艾只不过是一个方面军的统帅,有什么资格对军国大事指手画脚呢。

不过邓艾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,紧接着他又建议要厚待刘禅,封他为王,这样东吴很可能会望风而降。

从这里就能看出邓艾是个军事上的巨人,政治上的矮子,首先他这个提议就不怎么样因为这太低估东吴的决策者了的水平了。

刘禅被善待是因为蜀国灭亡后就只剩下吴国,需要给他们树立榜样。那么如果东吴也投降了,他们作为最后一家灭亡的势力,则不可能像刘禅一样具有被作为榜样的意义,因此厚待刘禅就能吸引东吴归降这个逻辑就是不成立的。

况且当时司马昭才是晋公而已,刘禅却做了扶风王,这叫司马昭情何以堪呢?

司马昭这时已经非常不满了,于是命卫瓘回复邓艾说:这事得上报朝廷,不能草率行事。其实司马昭就是朝廷,他这么说明摆着就是拒绝了,这也是他给邓艾的最后一次机会。

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:"事当须报,不宜辄行。"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
不过邓艾却依旧没有醒悟,继续在作死的路上一去不回,终于让司马昭对其失去了耐心。

钟会抓住了这个机会,他利用自己善于模仿他人笔迹的天赋,对邓艾的上书进行修改,将其言辞改得颇为傲慢无礼,这就彻底激怒了司马昭,邓艾的命运就此注定。

会善效人书,於剑阁要艾章表白事,皆易其言,令辞指悖傲,多自矜伐。又毁文王报书,手作以疑之也。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,裴注)

司马昭是否知道邓艾的冤屈呢?他当然知道。邓艾被杀后杜预就公开指责过卫瓘有违风度。因此可以看出这根本不是秘密。

杜预言於众曰:"伯玉其不免乎!身为名士,位望已高,既无德音,又不御下以正,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将何以堪其责乎?"瓘闻之,不俟驾而谢。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,裴注)

另外在邓艾死后,司马昭生怕邓艾的死讯会让陇右生变,于是立刻派唐彬去探查。如果邓艾真是罪有应得,朝廷杀他有理有据何必要担心呢?司马昭真正担心的是邓艾在陇右地区的威望。

初,邓艾之诛也,文帝以艾久在陇右,素得士心,一旦夷灭,恐边情搔动,使彬密察之。(晋书唐彬传)

除了邓艾自身一系列不理智的行为之外,他个人本身和司马昭集团高层们也是格格不入的,如果他谨言慎行,当然没人会动他,一旦他犯了错误,则必然会招致祸端。

司马家在高平陵之变后逐渐取得权力,到了司马昭这一代,为了篡逆之事,开始对魏国的高层人物进行拉拢,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利益集团。

当时曹魏一代高层人物大多已经离世,司马昭拉拢的这些功臣子弟大多都是一些二代三代,这些士族子弟与曹魏前期不同,他们与朝中的寒门逐步走上了对立面,也就是说当时司马昭集团内部是一个割裂的状态。

这一时期士族豪门子弟普遍好清谈、喜奢华,这一阶层人物中的佼佼者会受到广泛的推崇。钟会作为名士群体中的一员就是如此,他对投降的姜维说,以你的风采,诸葛诞和夏侯玄都比不过你。

会与维出则同轝,坐则同席,谓长史杜预曰:"以伯约比中土名士,公休、太初不能胜也。"(三国志蜀书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)

要知道诸葛诞和夏侯玄都是已经被定性的叛逆,但钟会却丝毫不忌讳,公开表达了对此二人的认可。

而姜维是郑学的拥戴者,当时的士族都是要修习儒学经典的,因此可以认为姜维是和钟会有着同等气质的一类人,因此才会被引为心腹。

而邓艾则大有不同,他出身低微,而且算是一个实干派,再加上因为口吃不善言辞,自身又性格刚直,容易得罪人,所以和名士群体格格不入,自然也不会被那个圈子所接纳。

另一方面,邓艾是司马懿时代提拔起来的,司马昭为了打造自己的班底,肯定要重用自己提拔起来的人,对司马懿时代元老的使用则会慎之又慎。因此他虽然依仗邓艾为军事上的柱石,但却不可能让他进入核心的圈子。

这从邓艾平反一事中也能看出一二,265年朝廷诏书中仍然称邓艾有罪,只不过他没有反抗就伏法了,所以强过那些死硬分子。

而且这段诏书将邓艾和王凌放在一起说也有些奇怪,王凌和邓艾性质完全不一样,他密谋另立新君,是洗不白的。但是因为他要反的皇帝曹芳,后来被司马师废黜,所以阴差阳错成了正确的行为。用这样牵强的理由洗白王凌,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。

王凌这种板上钉钉的叛逆都能想办法去洗白,这清楚地表明司马氏集团要拉拢太原王氏。而邓艾这样莫须有的罪过却不得平反,则说明为他平反没有什么好处,所以统治集团不愿去做。

泰始元年,晋室践阼,诏曰:"昔太尉王凌谋废齐王,而王竟不足以守位。征西将军邓艾,矜功失节,实应大辟。然被书之日,罢遣人众,束手受罪,比于求生遂为恶者,诚复不同。今大赦得还,若无子孙者听使立后,令祭祀不绝。"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
两年后267年,段灼又提出邓艾平反一事。他明确说出邓艾是因为性格原因不被主流所容而并不是真正的谋反,而且他根本没有谋反的动机。不过仍然被朝廷无视了。

艾性刚急,轻犯雅俗,不能协同朋类,故莫肯理之。
七十老公,反欲何求!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)

其实有一说一,快七十了就不会造反,这个理由还真说不通,毕竟王凌造反的时候都快八十岁了。

又过了六年到273年,樊建再一次提出为邓艾平反。这次终于得到了司马炎的认可。

建稽首曰:"臣窃闻天下之论,皆谓邓艾见枉,陛下知而不理,此岂冯唐之所谓'虽得颇、牧而不能用'者乎!"帝笑曰:"吾方欲明之,卿言起我意。"於是发诏治艾焉。(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第五裴注)

朝廷赦免了邓氏一族,任命邓艾的嫡孙邓朗为郎中,但很可惜,诏书中仍然认为邓艾有罪,他始终没有得到彻底的平反。

九年,诏曰:"艾有功勋,受罪不逃刑,而子孙为民隶,朕常愍之。其以嫡孙朗为郎中。"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
值得注意的是,提出为邓艾平反的两个人里,段灼是邓艾的部下,而樊建是蜀汉降臣,这也说明当时朝中真正的利益阶层对这件事完全不感冒,原因很简单,他们毫无理由做这种费力不讨好且会打自己脸的事情。

总之,邓艾之死是多种原因造成的。他在灭蜀之战后居功自傲的行为是蒙冤的直接原因,在开罪了钟会后又对其没有防备则加速了这一进程,而根本原因则是他的出身和言行等与主流士族格格不入,再加上性格缺陷等因素,终于成为众人的眼中钉,欲除之而后快。

其实早在邓艾出征之前,不详的预兆就已经出现了。当时他做了一个梦,梦见自己坐在山上而旁边有流水。于是他请爰邵为自己解梦。

爰邵说山上有水按照易经来看是蹇卦,孔子在关于易经的著作彖传中对蹇卦做了解析:蹇利西南,往有功也;不利东北,其道穷也。蜀国在西南,此去必然建功,但魏国在东北,按孔子的解析,恐怕就回不来了。邓艾听后倍感失望,闷闷不乐。

初,艾当伐蜀,梦坐山上而有流水,以问殄虏护军爰邵。邵曰:"按易卦,山上有水曰蹇。蹇繇曰:'蹇利西南,不利东北。'孔子曰:'蹇利西南,往有功也;不利东北,其道穷也。'往必克蜀,殆不还乎!"艾怃然不乐。(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锺传第二十八)

这段记载在邓艾的传记中并不是按照时间线出现的,而是放在邓艾之死以后,作为一个补充。那么陈寿为何要加上这段玄之又玄的记录呢?

其实孔子对于蹇卦的解析,前面还有一句话:蹇,难也,险在前也。见险而能止,知矣哉。只不过这些话爰邵没说出来。

圣人就是有大智慧啊,风险总是和机遇并存的,只看到机会却看不到风险,或者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风险,这都是不理智的。

孔子说遇到危险要停住,并不是说见到困难就退缩,而是说要权衡,规避那种极大的风险。爰邵已经指出了风险,但邓艾却没有引起重视,终于一去不归。

我想陈寿加入这段解梦的描写应该是因为他对邓艾的遭遇表示惋惜,借此说明邓艾其实有机会得到善终,如果他能够多加权衡,趋利避害,结果就不是这样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如果没有偷渡阴平的壮举,他在古代军事史上的地位也不可能有这么高了。

邓艾在治军方面是一流的,可惜在政治权谋方面有很大不足,若是他能及时功成身退,我想司马昭也没有必要去加害他了,这一点王濬的做法要比他明智的多。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